阿比18歲那年,留在嘉義市補習重考大學,在那時候認識一些外國人,很著迷於台灣的夜市文化,認識一個年輕的外國帥哥,每晚都在人來攘往的文化路街頭彈吉他唱歌賣藝,沒問他是哪裡人,但知道他是背包客,背著他的吉他,徒步環島台灣,每到一個比較熱鬧的地方,就會停留一陣子,在街上賣藝賺旅費。

一位駐台多年的美國自由記者,他已經是個阿伯了,但總是騎著單車在雲嘉南地區,沒有目的的乘遊在廣闊無涯的鄉野間,他晚上有時候也會在文化路街頭擺攤賣著他的書,書名叫做「Night Market」,偶爾在街上遇到他,跟他打個招呼,問他這禮拜又去哪裡玩?他總是跟我說,要趁年輕能去哪裡,就去哪裡? 


我大概是在那個時期被影響想要出國旅行的念頭,原本是個日宅的我,從那個時候就從動漫、日劇全部改看英美影集和聽了一堆英文歌,想要把英文學好再出國,但在學校的時候,並沒有把英文基礎打好,基本的文法根本不行,國、高中的英文老師也常講說文法不重要,要我們多背單字,但這樣導致無法講出完整的句子架構,我要是英文老師,我絕對不會跟學生說「文法不重要」。

阿比的一位表姐,英文非常好,也教了一些外國朋友,某次姑姑回來,便開始在念表姐的事跡,說她一個女生跑去德國玩還住朋友家,實在非常大膽,姑姑的口氣不是讚賞而是責備,因為她一直強調「一個女孩子怎麼可以這樣。」我可以說不管是我爸那邊的、還是我媽那邊的親戚大部份都像這樣傳統,等我大學畢業後,賺了一些錢準備要實現旅行的計劃時,除了我的家人,其他親戚也跟著阻止我「一個人」出國,說一個「女生」出外遇到危險怎麼辦?還因此搞了幾場家庭革命。


還記得我去農場打工的時候,打skype和爸媽說我在農場工作,剛好外婆也在旁邊聽到,外婆竟然哭了起來,責怪我父母怎麼能我一個人在外面吃苦,我則是在電腦另一頭聽的大笑,我從小在鄉下長大,自然也得幫忙家裡幹活,怎麼到國外去就變成吃苦了?總之在出國的前期,一直被勸說要我回台灣。


其實直到現在,我父母仍對我一個人四處出外旅行無法諒解,因為他們無法理解流浪有什麼樂趣,跟一群人住在一個環境不是很好的旅舍,有時還去住車屋,甚至住在帳篷裡,過的跟流浪漢沒兩樣的生活,而且每次好不容易存到錢,就又立刻跑去玩,把錢花光,之後再去找下一份工作,這種生活有什麼意義?

我曾跟我父母講說,假如我聽你們的話,我努力辛苦工作賺錢,一個禮拜做7、80個小時,假日累的只能在床上睡覺。一結婚之後,又要把心力全部花在養家、養小孩上,等到做到年紀到退休,也沒辦法休息,因為兒女要工作沒辦法帶小孩,所以時間又花費在照顧孫子上,直到老出病來,無法走太多路,或糟到躺在床上無法動,然後死去,最後只能在天堂享福,這樣一生難道比較有意義嗎?

真的出來久了,再回去台灣會覺得無法跟家鄉的人思想接軌,許多旅人都會有這樣的毛病,無法立刻改變這社會已定的文化思想,只好每隔一段時間,又再離家出走一趟,走在一個陌生的地方,如同白先勇在紐約客的文章裡所提的:


「淹沒在這個成千萬人的大城中,我覺得得到了真正的自由:一種獨來獨往,無人理會的自由。」


自由的鳥兒還會再願意回到籠裡嗎?


480765_624278674252898_1524947823_n.jpg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